- 无标题文档
查看论文信息

中文题名:

 城乡“安全阀”——集体主义时期的“亦工亦农”(1958-1977)    

姓名:

 何成云    

学科名称:

 法学 - 马克思主义理论类 - 中国共产党历史    

学生类型:

 学士    

学位名称:

 法学学士    

学校:

 中国人民大学    

院系: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专业:

 中国共产党历史    

第一导师姓名:

 宋学勤    

完成日期:

 2019-05-22    

提交日期:

 2019-05-28    

奖项名称:

 中国人民大学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一等奖    

颁奖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    

获奖时间:

 2019    

中文关键词:

 城乡关系 ; 亦工亦农 ; 合同工 ; 社队企业 ; 制度变迁    

外文关键词:

 Urban-rural Relationship ; Worker-peasant System ; Contract Labor ; Commune and Brigade Enterprises ; Institutional Change    

中文摘要:

集体主义时期的“亦工亦农”制度为彼时中国的农业剩余人口提供了制度化的、向工业转移的渠道,包括企业直接吸纳农村劳动力做合同工、农村社队自行组织人员和工坊承接企业发包的生产任务、农村各站社培训使用的“亦工亦农”人员三种实践形式。这一制度起源于城乡分治秩序下各行为主体与国家的互动:企业因生产任务增长而难以克制的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农民因城乡差距而难以遏制的对“进城”的渴望、农业因人地矛盾和工业提取而难以避免的“内卷化”危机,从经济发展价值和秩序价值的角度撬动了国家试图关上的城门。“亦工亦农”的提出与实践疏解了城乡分治秩序的上述张力,构成了维持这一秩序的“安全阀”。“文化大革命”之初的“经济主义风”暴露出了这一机制的限度,但并未改变这一制度的存在基础,因此“亦工亦农”在“文革”期间仍然存续。

外文摘要:

The "worker-peasant" system, applied in three different forms: (1) urban enterprises directly absorbing rural laborers as contract workers, (2) projects contracted to rural communes and brigades’ self-organized workshop or enterprises, and (3) peasants trained and hired by the rural mechanization service stations, provided an institutionalized transfer channel for the agricultural surplus population during the collectivism period. This system originated from the conflicts and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social actors and the state within the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The unstoppable demand for rural labor of enterprises due to the growth of production tasks, the eagerness of peasants to enter the city due to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the inevitable agriculture "involution" crisis due to industrial extraction and the deterioration of human carrying capacity, all that above negated the state’s attempt to exclude peasants from cities. The above-mentioned tensions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proposal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worker-peasant” system, which functioned as a "safety valve" for the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Thus, as long as the tensions in-between the structure exists, sustains the system. The "wind of economism", breaking ou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exposed the limits of this system, but did not change its foundation. Therefore, the "work-peasant" system continued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period.

总页码:

 39    

参考文献:

1.经典著作及汇编资料(按出版时序排列)

[1].改革临时工、轮换工制度的通知[A].冶金工业部劳动工资司编.工资福利文件选编 第2册 劳保福利部分[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0:813-814.

[2].中共中央、国务院通告[A].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 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 25 上 文化大革命研究资料[M]. 党史出版社, 1988:315-316.

[3].刘少奇.国家的工业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A].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521-527.

[4].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劳动就业问题的决定[A].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三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286-294.

[5].中共中央关于第二次全国省市计划会议总结报告的批示[A].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六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146-148.

[6].中共中央关于全党动手,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指示[A].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三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517.

[7].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A].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三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670.

[8].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A].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四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390,395.

[9].李富春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初步设想的说明要点[A].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八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526.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刘少奇年谱(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11].刘少奇.在四川省劳动工资座谈会上的报告[A].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刘少奇论新中国经济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361-363.

[12].刘少奇.关于两种劳动制度和两种教育制度[A].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刘少奇论新中国经济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542-544.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 上[M].1998:38-39.

[14].周恩来.关于劳动工资和劳保福利政策的意见[A].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1953-1957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 劳动工资和职工保险福利卷[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8:20-21.

[15].劳动部:关于全国建筑工人调配工作会议的报告[A].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1953-1957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 劳动工资和职工保险福利卷[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8:96-97.

[16].监察部、劳动部关于目前企业、事业、机关私自招收人员的情况及处理意见向国务院的报告[A].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1953-1957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 劳动工资和职工保险福利卷[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8:172-173.

[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陈云年谱(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18].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A].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1.

[19].劳动部计划局:华北地区劳动计划工作座谈会记录[节录][A].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1958-1965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劳动就业和收入分配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25-26.

[20].劳动部党组关于1960年劳动工资计划的初步意见[A].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1958-1965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劳动就业和收入分配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37.

[21].劳动工资工作如何促进多快好省地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节录][A].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1958-1965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劳动就业和收入分配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61-62.

[22].国家统计局:1964年全国劳动工资概况[A].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1958-1965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劳动就业和收入分配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86.

[23].劳动部党组关于如何推行亦农亦工制度的意见给中共中央的报告[A].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1958-1965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劳动就业和收入分配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100,102.

[24].劳动部对实行亦工亦农劳动制度的一些意见[A].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1958-1965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劳动就业和收入分配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106.

[25].轻工业部两种劳动制度调查组关于实行亦工亦农制度的调查报告[A].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1958-1965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劳动就业和收入分配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108-109.

[26].劳动部关于试行亦工亦农劳动制度经验座谈会汇报提纲[节录][A].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1958-1965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劳动就业和收入分配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117.

[27].劳动部两种劳动制度办公室:各地区、各部门试点企业对实行亦工亦农劳动制度若干问题的处理办法[节录][A].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1958-1965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劳动就业和收入分配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118.

[28].国务院关于中央直属煤矿企业招用劳动力的暂行规定[A].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1958-1965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劳动就业和收入分配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167.

[29].劳动部:目前合同工的基本情况和今后贯彻执行合同工制度的意见(初稿)[A].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1958-1965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劳动就业和收入分配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172-174.

[30].中央精简干部和安排劳动力五人小组关于某些地区和单位私招乱雇职工的通报[A].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1958-1965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劳动就业和收入分配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174.

[31].国家统计局转发:一些地区私招乱雇职工的现象很严重[A].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1958-1965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劳动就业和收入分配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176.

[32].煤炭工业部党组关于煤矿合同工自动离职情况的报告[A].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1958-1965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劳动就业和收入分配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187.

[33].鞍山市郊农村劳动力迅速增加后出后的新问题[A].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1958-1965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劳动就业和收入分配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248.

[34].劳动部、内务部、全国总工会关于修改劳动保险制度的意见(草稿)[A].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1958-1965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劳动就业和收入分配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608-609.

[35].国务院秘书厅关于某些人民公社强迫在外职工向公社投资和对职工家属待遇不合理问题的报告[A].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1958-1965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劳动就业和收入分配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780.

2.档案资料(按档号排列)

[36].送批信件[Z].北京市档案馆,2-20-66.

[37].按津市转来东郊区政府反映天津造纸厂私自长期招用临时工问题[Z].天津市档案馆,X0053-C-00018-064.

[38].国务院关于改进对临时工的使用和管理的暂行规定[Z].天津市档案馆,X0053-C-002281-008.

[39].昆山县人民委员会关于制止某些单位擅自招收新职工和固定临时工的通知[Z].昆山市档案馆,301-03-0079-002.

[40].关于秋粮入库,加工期间招收一批临时工的通知[Z].昆山市档案馆,301-03-0128-012.

[41].关于昆山县临时工文革筹备委员会提出的几点要求[Z].昆山市档案馆,301-03-0129-033.

[42].关于亦工亦农建筑工人有关收费标准及管理办法的暂行规定[Z].苏州市档案馆,C15-003-0130-104.

[43].批转专署民政科关于制止群众盲目外流和收回安置外流人员的报告[Z].苏州市档案馆,H01-002-0210-018.

[44].江苏省苏州专员公署工业局、劳动局关于新建化肥厂的操作工,是否实行亦工亦农轮换制度以及工资福利待遇问题的请示报告[Z].苏州市档案馆,H49-003-0197-029.

[45].转发铁道部关于当前亦工亦农办装卸发生有关问题的复函[Z].苏州市档案馆,H50-003-0132-049.

[46].省工会关于当前职工思想情况的反映[Z].江苏省档案馆,3028-003-0101.

[47].省委及本部关于进一步下放劳动力加强农业战线的指示报告[Z].江苏省档案馆,3028-003-0086.

[48].省工会关于当前职工思想情况的反映[Z].江苏省档案馆,3028-003-0101.

[49].制止人口自流工作办公室62年省厅关于制止人口自流工作简报[Z].江苏省档案馆,4007-003-0910.

[50].中共江苏省计划委员会党组、中共江苏省委劳动局党组关于实行亦农亦工制度的意见的报告[Z].江苏省档案馆,4027-001-0103-0003.

[51].关于试行两种劳动制度的初步意见(讨论稿)[Z].江苏省档案馆,4027-001-0103-0004.

[52].江苏省劳动局关于东台县实行亦工亦农季节工、临时工制度的调查资料[Z].江苏省档案馆,4027-001-0103-0005.

[53].关于试行亦工亦农劳动制度的情况汇报[Z].江苏省档案馆,4027-001-0114-0005.

[54].松江县人民委员会关于对盲目流入城市的农民动员回乡参加农业生产的通知[Z].江苏省档案馆,4027-002-0170-0020.

[55].1.关于制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及被用土地的农民安置问题的来往文书2.本局公安厅关于户口迁移政策界限问题的通知[Z].江苏省档案馆,4027-002-0170-0023.

[56].苏州市劳动局关于蔬菜公司通过非法“包工头”擅自招用农民工情况的通报[Z].江苏省档案馆,4027-003-0435-0010.

[57].关于推行亦工亦农劳动制度的情况和下半年的工作意见(讨论稿)[Z].江苏省档案馆,4027-003-0607-0002.

[58].推行亦工亦农劳动制度中若干政策问题的调查资料(讨论稿)[Z].江苏省档案馆,4027-003-0607-0003.

[59].常州市劳动局关于评定临时建筑工人工资问题的补充意见[Z].江苏省档案馆,4027-003-0687-0002.

[60].梅山铁矿为亦工亦农执行“临时附加工资”问题的请示报告[Z].江苏省档案馆,4027-003-0687-0005.

[61].关于亦工亦农工资待遇来往文件-泰县电报[Z].江苏省档案馆,4027-003-0687-0010.

[62].中国人民解放军苏州军分区生产办公室关于三个新建化肥厂工资待遇问题的请示报告[Z].江苏省档案馆,4027-003-0719-0002.

[63].扬州市劳动局、扬州市城市建设局对有关单位私自雇用农民工和非法承包建筑工程的情况及处理意见报告[Z].江苏省档案馆,4027-005-0497-0003.

[64].江苏省粮食厅汽车一队支部委员会关于私招乱雇临时工的检查报告[Z].江苏省档案馆,4027-005-0497-0004.

[65].各地区、各部门试点企业对实行亦工亦农劳动制度若干问题的处理办法[Z].江苏省档案馆,4027-005-0604-0002.

[66].劳动部两种劳动制度办公室编 亦工亦农情况反映第3期:云南省昌宁县财贸系统与社队挂钩实行亦工亦农制度推动了财贸工作,促进了农业生产[Z].江苏省档案馆,4027-0050-0604-0013.

[67].建新日用陶瓷厂关于组织附近农民加工小坯,晒泥和堆放松枝经验的初步总结[Z].江苏省档案馆,4027-005-0608-0001.

[68].我们是怎样推行农民农具手制度的?[Z].江苏省档案馆,4027-005-0608-0002.

[69].亦工亦农试点经验之七[Z].江苏省档案馆,4027-005-0608-0004.

[70].铜山县供电管理所关于推行电工亦工亦农劳动制度的总结[Z].江苏省档案馆,4027-005-0608-0003.

[71].厂社结合、亦工亦农经验交流 1966年第8期[Z].江苏省档案馆,4027-005-0608-0005.

[72].丹阳供电所全体供用电服务人员倡议书[Z].江苏省档案馆,4027-005-0608-0006.

[73].江都县凡川农机站在亦工亦农人员中试行“三就”、“三定”办法[Z].江苏省档案馆,4027-005-0608-0017.

[74].海安县西场供销社试办亦农亦工搬运装卸队[Z],江苏省档案馆,4027-005-0608-0018.

[75].邗江县八里公社曹桥大队试办亦工亦农信用服务站[Z].江苏省档案馆,4027-005-0608-0019.

[76].推行亦工亦农劳动制度,促进农机企业革命化[Z].江苏省档案馆,4027-005-0608-0023.

[77].关于加速试行和推广亦工亦农劳动制度的意见(讨论稿)[Z].江苏省档案馆,4027-005-0608-0027.

[78].一个全部人员既是工人又是社员没有专职管理干部的队办粮食加工厂[Z].江苏省档案馆,4027-005-0608-0030.

[79].依靠群众办电的巨大威力(嘉兴供电局推行亦工亦农制度工作中总结)[Z].江苏省档案馆,4027-005-0608-0031.

3.学术专著(按出版时序排列)

[80].[匈]亚诺什·科尔内.短缺经济学(上卷)[M].潘佐红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

[81].[匈]亚诺什·科尔内.短缺经济学(下卷)[M].靳平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

[82].[美]L·科塞著.社会冲突的功能[M].孙立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83].中共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编. 历史的丰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全鉴 5 经济卷[M]. 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

[84].高王凌.人民公社时期中国农民“反行为”调查[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

[85].蔡志海.农民进城:处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中国民工[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86].Lardy, N. R (2008). Agriculture in China's Modern Economic Development.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87].《当代中国的劳动力管理》编辑委员会编.当代中国的劳动力管理[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香港祖国出版社.2009.

[88].[美]苏黛瑞.在中国城市中争取公民权:农民流动者,国家和市场逻辑[M].王春光,单丽卿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

[89].[美]詹姆斯R.汤森,布莱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第3版)[M].顾速,董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90].[美]张鹂. 城市里的陌生人:中国流动人口的空间、权力与社会网络的重构[M].袁长庚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4.

[91].Harris, N. (2015). The Mandate of Heaven: Marx and Mao in Modern China. Haymarket Books.

[92].张乐天.告别理想 人民公社制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93].陆铭.大国大城:当代中国的统一、发展与平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94].周其仁.城乡中国(修订版)[M].北京:中信集团出版社,2017.

[95].[美]杰克·奈特.制度与社会冲突[M].周伟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96].Perry, E. (2018). Proletarian Power: Shanghai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Routledge.

4.期刊(按出版时序排列)

[97].赵紫阳.全党大抓农业[N].人民日报,1960-7-23(7).

[98].全国都应该成为毛泽东思想的大学校[N].人民日报,1966-08-01(1).

[99].“五·七”指示放光芒 亦农亦工就是好——安阳县阜城东街大队自力更生办工厂的调查报告[N].人民日报,1969-5-8(3).

[100].发展社队工业 坚持“四个不争”[N].人民日报,1973-2-14(2).

[101].公社化促进了机械化[N].人民日报,1973-8-18(2).

[102].中小水电大有可为——广东省汕头地区发挥群众积极性大办中小水电的调查[N].人民日报,1975-8-27(2).

[103].陈連生.工农合一 勤俭办矿——湘潭煤矿几年来坚持了合同工制度[J].劳动,1958(14):15.

[104].章英.对密云县食品厂实行亦工亦农劳动制度的調查[J].劳动,1964(09):6-9.

[105].孟新.库社挂钩 亦工亦农——密云水库依靠社队包工完成工程维修任务[J].中国水利,1964(23):2-6.

[106].周斌,余灼,徐家道.亦工亦农 有利工农——安庆市庆丰磚瓦厂实行亦工亦农合同工制度的調查[J].江淮评论,1965(01):13-16.

[107].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经济调查组.仙遊糖厂是怎样推行亦工亦农劳动制度的[J].中国经济问题,1965(01):6-14.

[108].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经济调查组.亦工亦农季节工合同化中的几个问题——漳州糖厂签订亦工亦农固定季节工合同的经验[J].中国经济问题,1965(03):27-35.

[109].陈捷,丁惠民.建立原料基地 就地进行加工——奉化食品厂为实行亦工亦农劳动制度创造了新条件[J].劳动,1965(12):21.

[110].唐云歧.正确评价临时工、合同工制度——驳林彪、“四人帮”在劳动制度方面对少奇同志的诬蔑[J].劳动工作,1980(04):2-5.

[111].Korzec, M. (1988). Contract Labor, the" Right to Work" and New Labor Law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omparative Economic Studies, 30(2), 117-149.

[112].刘纯彬.走出二元——根本改变我国不合理城乡关系的唯一途径[J].农业经济问题,1988(04):22-26+1.

[113].承纪中,赵巍.三次改革劳动制度的思考[J].中国劳动科学,1991(03):7-11.

[114].苏少之.1949~1978年中国城市化分析[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9(02):4-15.

[115].李文.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总结与评价[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05):41-50+126.

[116].辛逸,高洁.从“以农补工”到“以工补农”——新中国城乡二元体制述论[J].中共党史研究,2009(09):15-24.

[117].杨黎源. 权利追求与政策演变:农民进城就业的历史回顾及启示[A]. 浙江省社会学学会.2011年浙江省社会学学会年会论文集[C].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浙江省社会学学会,2011:16.

[118].王海光.移植与枳变:中国当代户籍制度的形成路径及其苏联因素的影响[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1(06):26-36.

[119].白永秀.城乡二元结构的中国视角:形成、拓展、路径[J].学术月刊,2012,44(05):67-76.

[120].陈映芳.“违规”的空间[J].社会学研究,2013,28(03):162-182+244-245.

[121].倪星,黄佳圳.工作打断、运动式治理与科层组织的应对策略[J].江汉论坛,2016(05):33-39.

[122].朱万悦.“文革”前后苏南社队企业发展原因的历史考察以无锡县为例[J].档案与建设,2017(05):55-59.

[123].关于毛泽东对农村在地工业化思想的梳理,详见徐俊忠.探索基于中国国情的组织化农治战略——毛泽东农治思想与实践探索再思考[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9(01):70-93+108.

[124].吴绮雯.新中国(1949-1978年)计划就业制度演变及绩效评价[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9(02):74-80.

5.学位论文

[125].齐凯君. 现代化视野下的“农民进城”[D].南开大学,2014.

[126]. 陈熙. 中国移民运动与城市化研究(1955-1980)[D].复旦大学,2014.

开放日期:

 2019-05-29    

无标题文档

   建议浏览器: 谷歌 火狐 360请用极速模式,双核浏览器请用极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