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标题文档
查看论文信息

中文题名:

 新中国时期北京城墙存废研究    

姓名:

 胡睿    

学科名称:

 历史学    

学生类型:

 学士    

学位名称:

 历史学学士    

学校:

 中国人民大学    

院系:

 历史学院    

专业:

 历史学    

第一导师姓名:

 高波    

完成日期:

 2016-05-10    

提交日期:

 2016-05-10    

中文关键词:

 新中国 北京城墙 存废论争 拆城筑路 重构地标    

中文摘要: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 不仅反映城市空间的变迁, 而且彰显出存废之争在革命、 现代化与价值论辩中交融的复杂性。 本文分三章分别考察城墙存废论争的主题与发生逻辑、 存废论争与城墙拆除之间的关系、 城墙拆除的结果及其呈现的地标意义等问题。
       在北京城墙拆除过程中, 人们对待城墙墙体和城楼等建筑的态度逐渐产生区别。 城墙存废论争中, 交融着革命与现代性的话语, 同时反映出对城墙功能与价值的论辩。 虽然论争与拆除本身关系较弱, 但它成为一系列市政建设中处理城墙问题的思想基础。 在对首都进行改扩建的过程中, 城墙区隔新旧城区的地标意义彰显出来。 在“ 国庆工程” 与地铁建设当中,一些城楼、 箭楼与角楼被保留下来, 这些建筑同新修的地铁、 环路一道, 接替被拆除的城墙, 成为标识明清北京城轮廓的新地标。
 

外文摘要:

    This thesis is about the preserving or abolishing of the Beijing’s wall in new China era. Both the changes of urban space and the complexity of the argument that blend the discourse of revolution, modernization and value can be seen in this issue. Three chapters constitute this thesis and they discuss the theme and development of this argument,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argument and the demolition, as well as the result of the demolition and its meaning.

   During the demolition of the wall, people’s attitude on the wall and the tower became different gradually. The argument contained the discourse of the revolution and modernization, which included the discussion of the function and value of the wall at the same time. Although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argument and demolition seemed weak, the former one built the intellectual basis for the solution of this obstacle of the urban planning. After transform and expansion, the wall became a landmark and distinguished the new and the old district. During the national project and the subway construction, some gate towers, archery towers and corner towers were preserved. With the subway and the ring road, these towers succeeded the old wall and became a new landmark identifying the outline of the old capital city of Ming and Qing dynasty.

总页码:

 45    

参考文献:

1 史料

档案

北京市档案馆藏档案

档案集

《北京档案史料》2003年第1期,2004年第4期。

北京市档案馆编:《二十世纪北京城市建设史料集》,新华出版社,2007年。

王国华:《北京城墙存废记:一个老地方志工作者的资料辑存》,北京出版社,2007年。

其他史料

北京建设史书编辑委员会编辑部:《建国以来的北京城市建设资料:第一卷 城市规划》(内部资料),1987年。

北京市档案馆、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北京市重要文献选编》(多册),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2007年。

北京市文物局编:《文物工作实用手册》,华龄出版社,2005年。

梁思成:《梁思成全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彭真:《彭真文选(1941-1990)》,人民出版社,1991年。

《彭真传》编写组编:《彭真年谱》第二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年。

《彭真传》编写组编:《彭真年谱》第三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年。

《人民日报》(日期详见脚注)

《学习时报》(日期详见脚注)

文化部文物管理局编:《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汇编》,文物出版社,1958年。

杨永生编:《1955-1957建筑百家争鸣史料》,知识产权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年。

郑天翔:《行程纪略》,北京出版社,1994年。(郑天翔文集)

郑振铎:《郑振铎全集》第三卷,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年。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

2 专著

[瑞典]奥斯伍尔德·喜仁龙:《北京的城墙和城门》,许永全译、宋惕冰校订,北京燕山出版社,1985年。

白敦庸:《市政述要》,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112~135页。

北京城建集团总公司编:《北京市城市建设工程总公司志 1964-1990》,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年。

北京建设史书编辑委员会编:《建国以来的北京城市建设》(内部资料),1986年。

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志·城乡规划卷·规划志》,北京出版社,2009年。

北京市古建筑研究所:《当代北京古建筑保护史话》,当代中国出版社,2014年。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编:《长安街:过去·现在·未来》,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北京城市规划图志(1949-2005)》(未出版)。

蔡青:《百年城迹:1900~2010北京城貌及古建筑的百年嬗变》,金城出版社,2014年。

《当代中国的北京》编辑部编:《当代北京大事记 1949~1989》,北京出版社,1992年。

董光器:《古都北京五十年演变录》,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

程尔奇:《北京皇城的历史演变及其保护利用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年。

成一农:《古代城市形态研究方法新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郭黛姮、高亦兰、夏路编著:《一代宗师梁思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

侯仁之:《北京城的生命印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

孔庆普:《北京的城楼与牌楼结构考察》,东方出版社,2014年。

孔庆普:《中国古桥结构考察》,东方出版社,2014年。

赖德霖主编:《近代哲匠录:中国近代重要建筑师、建筑事务所名录》,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

林洙:《中国营造学社史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

刘欣葵等:《首都体制下的北京规划建设管理——封建帝都600年与新中国首都60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

刘欣葵:《北京城市规划与管理60年》,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

《彭真传》编写组编:《彭真传》第二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年。

[美]施坚雅编:《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叶光庭等译,中华书局,2000年。

王军:《城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

王军:《采访本上的城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

王亚男:《1900-1949年北京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

郑天翔:《回忆北京十七年》,北京出版社,1989年。

中共北京市委城市建设工作委员会编《北京市城建系统党史资料·组织史资料汇集》,中国工商出版社,2004年。

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编:《社会主义时期中共北京党史纪事 第1辑》,人民出版社,1994年。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中共党史资料》第76辑,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

朱涛:《梁思成与他的时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3 论文

陈燕丽:《1917年到1962年期间北京的保护与更新——林是镇工作时期对北京城的贡献》,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董光器:《四十七年光辉的历程——建国以来北京城市规划的发展》,《北京规划建设》1996年第5期。

高亦兰、王蒙徽:《梁思成的古城保护及城市规划思想研究》(一~五),《世界建筑》1991年第1~5期。

葛兆光:《重绘近代思想、社会与学术地图——评罗志田著<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历史研究》2001年第1期,第140~151页。

洪长泰:《空间与政治:扩建天安门广场》,《冷战国际史研究》,2007年。

侯仁之:《北京旧城平面设计的改造》,《文物》1973年第5期。

侯仁之:《论北京旧城的改造》,《城市规划》1983年第1期。

侯仁之:《北京市旧城城市设计的改造——新中国文化建设的一个具体说明》,《城市问题》1984年第2期。

黄仲山:《社会话语变迁视角下的北京古城墙兴废》,《北京社会科学》2015年第10期。

蒋苑、崔陇鹏、严少飞:《近代以来西安城墙保护历程研究》,《建筑与文化》2014年第2期。

贾长宝:《民国前期北京皇城城墙拆毁研究(1915-1930)》,《近代史研究》2016年第1期。

李东泉、韩光辉:《1949年以来北京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探析——以1949-2004年间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为例》,《北京社会科学》2013年第5期。

李国芳:《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1949年前后中国共产党关于城市建设方针的提出过程及原因》,《城市史研究》第31辑。

李立:《南京明城墙保护研究》,南京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李少兵:《1912~1937年官方市政规划与北京城墙的变迁》,见李长莉、左玉河主编《近代中国的城市与乡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李少兵:《1912-1937年北京城墙的变迁:城市角色、市民认知与文化存废》,《历史档案》2006年第3期。

李洵、周雪梅:《半个世纪的光荣与梦想——北京城市规划行业老领导、老专家访谈录》,《北京规划建设》1999年第5期。

刘雅媛:《清末以来城墙拆除的阶段、动因与地区差异》,《历史地理》第31辑。

鹿璐:《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城市的总体规划》,《北京党史》2005年第1期。

鲁西奇、马剑:《空间与权力:中国古代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的政治文化内涵》,《江汉论坛》2009年第4期。

瞿宛林:《论争与结局——对建国后北京城墙的历史考察》,《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瞿宛林:《“存”与“废”的抉择——北京城墙存废争论下的民众反应》,《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申予荣:《北京城垣的保护与拆除》,《北京规划建设》1999年第2期。

申予荣:《20世纪北京城垣的变迁》,清华大学《建筑史论文集》2000年第1期。

申予荣:《北京城垣拆除始末》,《北京规划建设》2002年第5期。

[美]史明正:《从中国城市规划的文化角度看是否应该拆除北京的古城墙》,陈祯译、刘海岩校,《城市史研究》第24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

谭烈飞:《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都地铁建设》,《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4期。

王蒙徽:《梁思成的文物建筑和古城保护思想初探》,《华中建筑》1992年第2期。

吴良镛:《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结构、旧城更新与城市设计》,《城市规划》1983年第6期。

徐向东:《建国后北京城市建设方针的演变》,《北京党史研究》1996年第2期。

张淑华:《建国初期北京城墙留与拆的争论》,《北京党史》2006年第1期。

周系皋:《沧桑百年北京站》,《前线》2011年第8期。

左川:《首都行政中心位置确定的历史回顾》,《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8年第3期。

开放日期:

 2016-05-12    

无标题文档

   建议浏览器: 谷歌 火狐 360请用极速模式,双核浏览器请用极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