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标题文档
查看论文信息

中文题名:

 恽代英“封建”观考析    

姓名:

 张志强    

学科名称:

 法学 - 马克思主义理论类 - 中国共产党历史    

学生类型:

 学士    

学位名称:

 法学学士    

学校:

 中国人民大学    

院系: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专业:

 中国共产党历史    

第一导师姓名:

 杨凤城    

完成日期:

 2021-05-18    

提交日期:

 2021-05-22    

奖项名称:

 中国人民大学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一等奖    

颁奖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    

获奖时间:

 2021    

中文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恽代英 “封建”观    

中文摘要:

学界就近代“封建”观念是否符合“封建”的古义这一问题持续争论了百余年。近代“封建”政治术语因日本、苏联的影响而产生急剧变化,而中共则是“封建”观念急剧变化、快速普及的重要推动力。恽代英是中共早期重要理论家,其对“封建”的思考颇多,亦较为深刻,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中共“封建”观蝶变的历程与逻辑。从历史逻辑来看,恽代英“封建”观的演变是在近代中国政治术语急剧转变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其在早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严复等翻译家的影响,后期又深受中共革命话语的影响;从理论逻辑来看,恽代英是在马克思主义话语的影响下,逐渐由政治制度层面理解“封建”观念深化为由经济生产方式层面理解封建社会,即将封建社会视为一种复杂的社会形态。恽代英在对西方观念消化、整合的前提下,重新建构中国的“封建”观念;从实践逻辑来看,恽代英在不同革命时期将南北军阀、国民党右派等斥为“封建军阀”或“封建资产阶级”,进行有理有据的抨击,恽代英充分展现出“反封建”的立场,但是也存在“泛封建化”的倾向。综上所述,恽代英“封建”观的变化既是语义的演化,也折射出其反封建主义的思想蝶变。

总页码:

 27    

参考文献:

专著:

[1]列宁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全集第二十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中共党史人物传 第5卷 (恽代英 刘和珍 曹渊 杨暗公 魏野畴 罗学瓒 吴焕先 续范亭 古大存 冯白驹)再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3]李良明,申富强编著.《恽代英全集》的编纂与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4]虞建安,李兆娟,汪旭东编著.雨花台烈士传丛书 恽代英传[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

[5]回忆恽代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6]任建树主编;李银德副主编.陈独秀著作选编1926-1931[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7]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李大钊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8]恽代英著.恽代英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9]蔡和森著.蔡和森文集[M].人民出版社,2013.

[10]吴玉贵主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社会形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11]冯天瑜著.“封建”考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12]李良明等.恽代英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M].中国文献出版社,2011.

[14]金观涛编著.观念史研究 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15]李良明,钟德涛主编;彭卫,姜术俊,游鹏程,李俊,王海兵编写.恽代英年谱[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6]田子渝等编.恽代英传记[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17]恽代英著.中央档案馆等编.恽代英日记[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

期刊:

[1]杨泰龙,陈金龙.中国共产党对“封建”的认知与早期革命目标的确立[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9(03):92-102+159.

[2]闫超凡.陈独秀“封建”观的演变[J].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7(06):75-80.

[3]刘辉.恽代英与中国共产党阶级分析的兴起[J].人文杂志,2018(06):86-94.

[4]翁有为.“五四”前后陈独秀对“封建”意涵的探索——中共“反封建”话语的初步形成与发展[J].中共党史研究,2018(05):85-99.

[5]翁有为.中共民主革命理论建构中的“封建”意涵之演变[J].近代史研究,2018(05):23-28.

[6]毛崇杰.泛化“封建”观与后“封建”问题[J].甘肃社会科学,2015(05):67-72.

[7]李根蟠.中国“封建”地主阶级形成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5(03):5-14.

[8]周建明.“封建论”:是对概念的误植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兼评冯天瑜先生的《“封建”考论》[J].探索与争鸣,2012(10):28-32.

[9]翟宇.“封建”概念的变迁与中国社会历史的再认识[J].河南社会科学,2012,20(08):94-95.

[10]曹仲彬.对中共中央文件最早使用“半殖民地半封建”概念的考析[J].北京党史,2008(05):54-57.

[11]叶茂.“封建”新辨——关于近年来中国秦汉以后是否属于“封建社会”争论的述评[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2):1-9.

[12]李根蟠.“封建”名实析义——评冯天瑜《“封建”考论》[J].史学理论研究,2007(02):24-42+160.

[13]李根蟠.中国“封建”概念的演变和“封建地主制”理论的形成[J].历史研究,2004(03):146-172+192.

[14]张庆海.论对“半封建”“半殖民地”两个概念的理论界定[J].近代史研究,1998(06):228-236.

开放日期:

 2021-05-23    

无标题文档

   建议浏览器: 谷歌 火狐 360请用极速模式,双核浏览器请用极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