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标题文档
查看论文信息

中文题名:

 中国联珠纹的定义与起源    

姓名:

 朱亦孟    

学科名称:

 艺术学 - 美术学类 - 美术学    

学生类型:

 学士    

学位名称:

 艺术学学士    

学校:

 中国人民大学    

院系:

 艺术学院    

第一导师姓名:

 张建宇    

完成日期:

 2018-05-10    

提交日期:

 2018-06-03    

中文关键词:

 中国联珠纹 ; 图像发展史 ; 组合纹样    

中文摘要:

联珠纹作为一种重要的传统纹样,在中国有着长时间的使用历史。从6世纪中叶起,联珠纹纹样曾在中国一度成为流行浪潮。国内关于联珠纹的研究一般侧重于6世纪及其以后,特别是隋唐时期。并且对于联珠纹的起源问题也存在众多说法,一般认为联珠纹纹样来自西域。现下在中国关于联珠纹的研究没有形成一定的系统,研究的载体一般也侧重于石窟、壁画、织物和金银器具,在联珠纹的概念定义上有着一定的分歧。本文将从联珠纹的定义入手,结合以新石器时代至北魏的联珠纹发现实例,对中国联珠纹的起源与发展进行新的思考。试图从连续性与影响力的角度探讨中国联珠纹的生发问题。同时从图像演变史的角度出发,将图式发展规律与联珠纹纹样结合,以一种新的角度推测其发展的历史轨迹。

总页码:

 29    

参考文献:

[1] 薄小莹.敦煌莫高窟六世纪末至九世纪中叶的装饰图案[M].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五,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2] 郎绍君,刘树杞,周茂生.中国造型艺术辞典[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3] 范世民,李荆林.中华国宝大辞典[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4] 郭廉夫,丁涛.中国纹样辞典[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8.

[5] 回顾.中国装饰图案集成[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

[6] 马承源.中国青铜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7] 王世昌.陕西古代砖瓦图典[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

[8] 陈晓启.中国金银珐琅器收藏与鉴赏全书·上卷[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9] 章金焕.瓷之源-上虞越窑[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10] 尚刚.古物新知[M].北京:三联书店,2012.

[11] 李松.中国美术史 先秦至两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12] 尚刚.中国工艺美术史新编 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13] 夏鼐.综述中国出土的波斯萨珊朝银币[J].考古学报:1974,(1).

[14] 马建熙.秦都咸阳瓦当[J].文物,1976,(11).

[15] 关友惠.敦煌莫高窟隋代图案初探[J].敦煌研究,1983,(1).

[16] 刘波.敦煌与阿姆河流派美术图案纹样比较研究[J].敦煌研究,2000,(3).

[17] 陈彦妹.六世纪中后期的中国联珠织物[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7,(1).

[18] 李妊恩.北朝装饰纹样研究——5、6世纪中原北方地区石窟装饰纹样的考古学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002.

[19] 陈彦姝.十六国北朝的工艺美术[D].北京:清华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20] 王晓娟.北朝联珠纹样探微[D].广东: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1] 左旋.圆象解码——对圆形图式的系统性理论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22] [俄]捷露萨里姆斯卡娅.中亚与伊朗[M].列宁格勒:作者出版社,1972.

[23]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腾守尧,朱辐源译.成都:四川出版集团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开放日期:

 2018-06-04    

无标题文档

   建议浏览器: 谷歌 火狐 360请用极速模式,双核浏览器请用极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