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标题文档
查看论文信息

中文题名:

 医疗纠纷调解中多元秩序的互动与位阶——基于河北省贡州市的实地研究    

姓名:

 陈晓粤    

学科名称:

 法学 - 社会学类 - 社会学    

学生类型:

 学士    

学位名称:

 法学学士    

学校:

 中国人民大学    

院系:

 社会与人口学院    

专业:

 社会学    

第一导师姓名:

 黄家亮    

完成日期:

 2023-06-24    

提交日期:

 2023-06-05    

中文关键词:

 法律多元主义 ; 医疗纠纷 ; 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    

中文摘要:

医疗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不仅能够减少社会在纠纷解决方面的成本和代价,更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社会内的不稳定因素。笔者在法律多元主义的视角下,基于贡州市几起医疗纠纷,着力探讨医疗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中多种法律秩序的作用、互动关系以及力量对比。研究发现,贡州市医疗纠纷非诉讼解决实践中存在三种主要法律秩序:国家和地方的法律规定、民众心中的文化观念以及商业保险的经济秩序,笔者将其概括为法、情、利。法是这一实践的准绳,情增加了实践中的不稳定因素,利直接导致了调解的赔偿金额往往较为固定且基本由医方主导。三者间有着复杂的互动关系:法以符号资本和工具箱的形式为情增权;情是法的柔性表达方式;利是法与情互动结果的基本遵循。这种互动关系背后隐含着不均衡的力量对比,法、利、情三者呈现出从高到低的位阶关系,笔者将其称为“秩序位阶”。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医疗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为我们理解社会转型期的调解制度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在社会转型过程中,调解的专业化与职业化势在必行,同时它仍在降低纠纷解决成本方面具有诉讼所不具备的优势。

论文分类号:

 [C919]    

总页码:

 24    

参考文献:

[1] 邓世豹.法律位阶与法律效力等级应当区分开[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9,(2):57-59.

[2] 董磊明.宋村的调解:巨变时代的权威与秩序[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3] 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 年的华北农村[J].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4] 范愉.当代中国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完善与发展[J].学海,2003,(1):77-85.

[5] 范愉.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6] 范愉.行政调解问题刍议[J].广东社会科学,2008,(6):174-184.

[7] 方鹏骞,孙杨.中国转型期医疗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8]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 乡土重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9] 高其才.中国习惯法论[M].湖南:湖南出版社,1995.

[10] 郭星华,邢朝国.从送法下乡到理性选择——乡土社会的法律实践[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1):129-133+2.

[11] 国家卫生计生委,司法部,财政部,中国保监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医疗责任保险工作的意见[Z].国卫医发〔2014〕42号,2014-07-09.

[12] 国务院.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Z].国令第701号,2018-08-31.

[13] 黄家亮.中国乡村秩序的百年变迁与治理转型——以纠纷解决机制为中心的讨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147-154+192.

[14] 黄文艺.多元法律文化互动的多元透视[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1):15-21.

[15] 黄宗智.重新思考“第三领域”:中国古今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合一[J].开放时代,2019,(3):12-36+5.

[16] 纪莺莺.从“双向嵌入”到“双向赋权”:以N市社区社会组织为例——兼论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构[J].浙江学刊,2017,(1):49-56.

[17] 敬乂嘉.控制与赋权:中国政府的社会组织发展策略[J].学海,2016,(1):22-33.

[18] 李明明,曾祺.医疗纠纷院内调解的必要性及机制构建[J].法制与社会,2013,(16):131-132.

[19] 栗峥.乡土纠纷解决的路径选择与正义表达[J].中外法学,2011,(2):303-321.

[20] 梁漱溟.乡村建设伦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21] 梁研.医疗责任保险法律制度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0:22.

[22] 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23] 林来梵,张卓明.论权利冲突中的权利位阶——规范法学视角下的透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6):6-14.

[24] 刘思达.法律移植与合法性冲突——现代性语境下的中国基层司法[J].社会学研究,2005,(3):20-51+242-243.

[25] 刘哲玮.我国民事纠纷解决模型的反思与重构——从三鹿毒奶粉事件切入[J].北大法律评论,2012,(1):4-30.

[26] 陆益龙.乡土中国的转型与后乡土性特征的形成[J].人文杂志,2010,(5):161-168.

[27] 潘绥铭,黄盈盈,王东.论方法:社会学调查的本土实践与升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8] [日]棚濑孝雄.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M].王亚新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29] 强世功.权力的组织网络与法律的治理化——马锡五审判方式与中国法律的新传统[A].强世功.调解、法制与现代性:中国调解制度研究[C].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204-263.

[30] 瞿同祖.中法律与中国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1] 石任昊.国家卫生建设与医患纠纷生产——民国时期与当代的比较研究[J].社会学评论,2022,(4):73-90.

[32] 司法部,卫生部,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加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Z].司发通〔2010〕5号,2010-01-08.

[33] 司法部.关于加强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的意见[Z].司发通〔2011〕93号,2011-05-16.

[34] 苏力.变法,法治建设及其本土资源[J].中外法学,1995,(5):1-9.

[35] 苏力.法律规避和法律多元[J].中外法学,1993,(6):14-20.

[36] 苏力.秋菊的困惑与山杠爷的悲剧[A].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C].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23-37.

[37] 苏力.文化多元与法律多元:人类学研究对法学研究的启发[A].周星,王铭铭.社会文化人类学讲演集[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573-586.

[38] 田成有.乡土社会中的国家法与民间法[J].思想战线,2001,(5):81-86.

[39] 王福华.中国调解体制转型的若干维度[J].法学论坛,2010,(6):31-37.

[40] 王利明.民法上的利益位阶及其考量[J].法学家,2014,(1):79-90+176-177.

[41] 卫生部.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Z].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35号),1994-08-29.

[42] 熊易寒,林佳怡.模糊正义:基层治理中的情理、道德与法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5):10-18.

[43] 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4] 张晶.扭曲的赋权:中国城市公立医院的医患权力关系——以纠纷解决与处理为例[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106-114+148.

[45] 张志安,谭江华.疏导、整合与规制:调赔结合的医疗纠纷化解模式探索[J].社会治理,2019,(1):89-94.

[46] 赵旭东.权力与公正——乡土社会的纠纷解决与权威多元[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

[47] 赵旭东.习俗、权威与纠纷解决的场域——河北一村落的法律人类学考察[J].社会学研究,2001,(2):74-84.

[48] 周飞舟.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J].社会学研究,2006,(3):1-38+243.

[49]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Z].法释〔2017〕20号,2017-12-13.

[50] Bourdieu,Pierre(1977).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1] Bourdieu,Pierre(1986).The Forms of Capital. In Nicole Woolsey Biggart (Eds.),Readings in Economic Sociology(pp. 280–291). Oxford :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52] Bourdieu,Pierre(1989).Social Space and Symbolic Power. Sociological Theory, 1, 14-25.

[53] Conger, J. A., Kanungo, R. N. (1988).The Empowerment Process: Integr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3, 471–482.

[54] Gardner,James A.(1980).Legal Imperialism: American Lawyers and Foreign Aid in Latin America. Madison, Wis.: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55] Geertz,Clifford(1983).Local Knowledge: Further Essays in Interpretive Anthropology. New York: Basic Books.

[56] Griffiths,John(1986).What is Legal Pluralism?. The Journal of Legal Pluralism and Unofficial Law ,24,1-55.

[57] Malinowski(1926).Crime and Custom in Savage Society.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

[58] Massell(1968).Law as an Instrument of Revolutionary Change in a Traditional Milieu:The Case of Soviet Central Asia. Law & Society Review ,2,179-228.

[59] Merry,Sally Engle(1988).Legal Pluralism. Law & Society Review ,5,869-896.

[60] Moore,Sally Falk(1973).Law and Social Change: The Semi-Autonomous Social Field as an Appropriate Subject of Study. Law & Society Review ,4,719-746.

[61] Radcliffe-Brown(1922).The Andaman Islander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62] Swidler,Ann(1986).Culture in Action: Symbols and Strategie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2,273-286.

开放日期:

 2023-06-06    

无标题文档

   建议浏览器: 谷歌 火狐 360请用极速模式,双核浏览器请用极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