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标题文档
查看论文信息

中文题名:

 公民新闻对专业新闻的再创造——基于“暴走大事件”的个案研究    

姓名:

 郭浩田    

学科名称:

 新闻学    

学生类型:

 学士    

学位名称:

 文学学士    

学校:

 中国人民大学    

院系:

 新闻学院    

专业:

 新闻学    

第一导师姓名:

 蔡雯    

完成日期:

 2016-05-19    

提交日期:

 2016-05-19    

中文关键词:

 暴走大事件公民新闻再创造    

中文摘要:
& ltp& gt& ltp& gt& ltp& gt& ltp& gt媒介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公民新闻的繁荣。在中国,公民新闻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为评论型的公民新闻,暴走大事件即是其中一类。然而这类公民新闻往往被置于脱口秀的节目形式下进行研究,其新闻层面的意义常常被忽略。本文首先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论证了以暴走大事件为代表的网络新闻点评类节目属于公民新闻的范畴;进而通过分析暴走大事件的节目内容,阐述了公民新闻对专业新闻的再创造过程。& lt/p& gt & ltp& gt本文将公民新闻划分为事实型公民新闻与评论型公民新闻,并认为评论型公民新闻主要通过对专业新闻的再创造来完成自身内容的生产。再创造就是公民新闻的制作者在一定选题策略的指导下,选择专业新闻的新闻事件,形成自己的解读,并按照一定的表达策略进行生产的过程。本文最后探讨了再创造过程的意义,并指出了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lt/p& gt& lt/p& gt& lt/p& gt& lt/p& gt
总页码:

 30    

参考文献:

[1] 陈阳. 民生新闻能否转型成为公共新闻?——来自田野研究的思考[J]. 国际新闻界, 2013& #405):94-101.

[2] 蔡雯. 美国新闻界关于“公共新闻”的实践与争论[J]. 新闻战线, 2004& #404):78-80.

马富春. 浅谈中国文化语境下的“公共新闻”实践[J]. 新闻世界, 2010& #406):21-22.

[3] [美]坦尼?哈斯. 公共新闻研究[M]. 曹进 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10.

[4] [美]吉尔摩. 草根媒体[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5] 刘津. 博客传播[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6] 郭翠玲. 新媒体背景下的公民新闻研究[D]. 中国人民大学, 2009.

[7] 王建磊. 草根报道与视频见证[M]. 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2.

[8] 李莹. 我国公民新闻的现状和发展研究[D]. 湘潭大学, 2011.

[9] 李丹丹. 新媒体时代公民新闻的影响及发展[J]. 青年记者, 2015& #409):55-56.

[10] 秦志希, 汪乐萍. “一五一十”部落:一种特殊的网络公民媒体实践[J]. 新闻与写作, 2014& #401):43-46.

[11] 蔡雯. “公共新闻”:发展中的理论与探索中的实践——探析美国“公共新闻”及其研究[J]. 国际新闻界, 2004& #401):30-34.

[12] 李华. 自媒体参与式新闻传播行为的失范与规范[D]. 中国人民大学, 2014.

[13] 申金霞. 公民新闻的三种类型及其政治意义[J]. 当代传播, 2013& #401):68-71.

[14] 李悦. 网络脱口秀吐槽文化的消遣与批判——以《暴走大事件》为例[J]. 新闻前哨, 2015& #4011):79-81. 浦玲丽. 网络节目《暴走大事件》的发展特征及存在问题分析[J]. 科技传播, 2015& #407).

[15] 费斯克. 理解大众文化[M].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

[16] 肖帅. 积极能动的大众——约翰?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的中国变异[J]. 中外文化与文论, 2011& #401).

[17] 陈力丹, 闫伊默. 传播学纲要——21世纪传播学系列教材[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18] 杨菲菲. 参众时代:西方受众参与新闻生产的研究[D]. 中国人民大学, 2015.

[19] 王尼玛. 怎么评价《暴走大事件》?[EB/OL].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5153631. 2016年4月1日访问.

[20] Ben Dennison. Our 8 Favorite Rage Comic Characters: A Case Study[EB/OL].

http://www.weirdworm.com/our-8-favorite-rage-comic-acters-a-case-study/. 2016年3月25日访问.

[21] Bowman S, Willis C, Bowman S, et al. We Media: How Audiences are Shaping the Future of News and Information[J]. Media Center at the American Press Institute, 2003.

[22] Fr?hlich R, Quiring O, Engesser S, et al. Between idiosyncratic self-interests and professional standards: A contribution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participatory journalism in Web 2.0: Results from an online survey in Germany[J]. Journalism, 2012, 13& #4013):1039-1061.

开放日期:

 2016-05-20    

无标题文档

   建议浏览器: 谷歌 火狐 360请用极速模式,双核浏览器请用极速模式